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а胁嘟岷,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3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1931年,学校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臀浜菏Ψ堆г旱仁逼。九秩春秋,筚路蓝缕,六易校址,八更校名,薪火相传文脉不息,师范教育底蕴深厚。1984年,由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开始由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型步入综合性大学发展阶段。201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秃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学校位列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排名第89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国家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武汉、为湖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努力建设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地位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湖北美术学院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学校前身是由蒋兰圃、唐义精、徐子衍等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1923年,增设专门部本科,改校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增设音乐学科,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1938年学校毁于日军轰炸后举校西迁,几经辗转宜都古老背、四川江津圣泉寺,择址四川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坚持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员回汉。1949年武昌艺专由中原大学接办,此后历经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绵延承续直至1958年的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独立组建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徒逃俊盎チ+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 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工业学校、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整体并入。2007年,在湖北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开创了省级教育学院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先例。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业务指导机构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校近90年来,学校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起,先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共中央中南局党校、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第一任校长邓子恢。1993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委党校兼办省行政学院,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学校名称”的体制。现任校(院)长为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同志。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现有校委委员6人,常务副校(院)长赵斌,副校(院)长黄俭、肖卫康、王洲洋,副校(院)长、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红安分校(院)校(院)长、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湖北组织干部学院)院长王晓琴,副校(院)长汤红兵。原常务副校(院)长陶良虎任省委委员、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49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
湖北工程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合并,1999年建设部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又名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00年3月更名为孝感学院,2011 年12月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校训,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申硕”“更大”“创一流”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克难奋进、开拓进。湃娼ㄉ韫こ探逃吭、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推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实是澳门澳门澳门精准大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充分发挥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优势,发挥新媒体作用,深入宣传新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进一步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哲思涵养社会,用智慧润泽人心。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充分激发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湖北澳门澳门澳门精准大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最美社科人”推选宣传活动。
为努力构建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共享共同体,提高社科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社科理论普及,营造学术氛围,凝聚学者研究力量,整合高校公共资讯和学术研究资讯,与高校联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学术研讨会、科普讲座等活动,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湖北力量。
1935年生,海南省乐东县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 代表作有 《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1942年2月生,湖北红安人。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研究工作中沿着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就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进行考究。 多部论著被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组建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 代表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语探源》《“封建”考论》《张之洞评传》《辛亥首义史》等。
1926年生,安徽芜湖人,祖籍浙江湖州。 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 (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曾任教中原大学,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1984一1990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第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中青年知名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2021年5月28日8时15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5岁。
1928年生,江西九江人。 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和其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国现代化理论与经济文化学等诸领域均有突破和建树,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荣誉,曾获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代表作有《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发展经济学概论》《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等。
内容名称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 | 26万+ | 1,675 | 401 | 845.9 | |
华中科技大学 | 17万+ | 1,278 | 304 | 790.0 | |
湖北大学 | 12万+ | 1,446 | 364 | 765.1 | |
华中师范大学 | 90,137 | 908 | 254 | 754.4 | |
三峡大学 | 98,657 | 697 | 145 | 749.0 | |
武汉科技大学 | 87,546 | 723 | 131 | 740.6 | |
华中农业大学 | 59,343 | 572 | 93 | 719.0 | |
湖北工业大学 | 60,243 | 284 | 72 | 717.0 | |
武汉理工大学 | 56,887 | 577 | 125 | 714.2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45,208 | 433 | 91 | 699.3 | |